在 中国文化中,“体用”是独具特色的主体性操作范畴。“体”字最初从身体和 物体的具象出发,逐步延伸到全分、一多、根枝、本末等一系列关系并上升和 抽象为存在本体,然后又动词化被赋予打通心物、融合主客、沟通天人的操作 含义。至于“用”字,则是“必有所依、必有所自”的附属性概念,为体发出 之功能。王夫之云:“用者必有体而后可用”,“用即体之用,要不可分”,即此之谓也。

(三)意念运行:“神 明”逍遥

“神”,其原始含义是 天上主宰的神灵,后引申为一种阴阳不测、神妙万物(佛 家称之为“不可思议”)的功能,由此说明一种主客同一的“自由”状态。这阶段要求人们讲意境、明阴阳、求 虚静。在中国武术中“神”具有多方面的含义:一指人的精神状态;二指大脑 的主宰意识,或大脑功能 三为人体功能的综合体,所谓“在足能行、在手能握、在 舌能言、在鼻能嗅、在耳能听、在目能视”;四是对全身内外的协调能力,所谓“神 者形之用”也,如此等等。就技击的角度来说,“神明”主要是指让对手“摸 不着头脑”的“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虚实篇》云:“故兵无常势,水 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曰:

“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窥者谓之神。”拳谚常 云:“拳打不知”,《太极拳论》亦说“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 皆由此而及也”,即此之谓也。

就广义文化上来说,“神”当包含有这样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人们的心理、意 向或意愿,二是人的觉悟、自觉意识或自我意识,三是有明确的理想、信念和 原则的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这三个层次有着自下而上的递进关系,英文中的 mind、consciousness, spirit这三个词或许可以较好地表现这种递进关系。人 在活动中通过各种意念的组合而形成处理自身跟外界关系的道理,并通过这些 道理的领悟和运用而达到人生各个方面的自由。不过,这些东西都是引申之说; 它是一定技术操作的文化背景,却并不就是这操作技术本身。“神明”的技术 含义,是指建立在高度技巧上的“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和“从心所欲”,而 它背后的文化内涵,则反映了人们怎样通过自我意识和相应的文化模型来对世 界和宇宙进行解释和操作。

就主体状态而言,心性通明如镜(“空明”),形体轻灵虚空(“空灵”),则 可谓之“神明”;“神明”由懂劲后阶及而来并开始“豁然贯通”,其建构手 段是意念,建构方式是创造性的自由运用和发挥。这时它不但扬弃了动作,而 且还扬弃了劲路。它所发挥的,除了眼前应对的功用外,更为深远和重要的则 是动作和劲路的象征意义和启发作用,利用太极的文化模型来对世界或宇宙进 行解释和操作。在这里,后者寓于前者之中。

所有武术的劲路运行仍然是一种“术”,它必须从属并服务于其背后的 “道”。传统武术活动最后可 — 以归结和升华到“修道”。“修性归真”理念的提出,明确了技术与人性的关系。同时还 有与此相应的明心见性、去障 破执、以有还无、返璞归真操作原则和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由虚入道的具体修炼路径引入,使 一种暴力活动具有了非暴力的属性,并超越当下直接指向了人的意义。应该指 出,西方的身体训练和武技活动也有自己的“神明”阶段,这就是西方社会学 所说的“人的社会化过程”。但西方人所说的这个过程,更多的是指人们接受 社会规范、形成社会角色、突出自我作用、维系当下秩序的统治阶级意向,缺 乏中国武林人士顺天循性、师法自然、随机就势、率性任情那快意天涯意蕴。

至于在具体操作上,这个阶段则是无法具体描述,然而又不是完全无法捉 摸的。就表现上看,这个阶段已从“调身、调息、调心”这“三调”进入“忘 身、忘息、忘心”这“三忘”,达到所谓“神遇”、“心听”和“形无形、意无意,无 意之中是真意”境界。所谓“干锤百炼而又复归于平淡”、“行住坐卧不离这个”; 这时便到了真正“日常生活太极化”和“太极曰常生活化”、“行走坐卧都可 以练功”、“妙手一着一太极”、“处处都有一太极”而又“处处总此一太极” 了。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返璞归真”。由此看来,它一方面是高级、精巧、复 杂的,另一方面又是平凡、普通、简易的。完全符合易学中所说的“变易、简易、不 易”之理,散发出中国文化的特有味道。

徐震先生指出:“神明为第三步功夫,功夫至此惟在调伏其心,养成定力,则 精神可以控制外物,而他力无异于我力。所以此步功夫,全重精神修养。”这 个阶段的武技内容进入“自知”境界,把心身、敌我、天人全部融合为一个整 体,在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的形势下求得自身发展的高度自觉的“得道”状态。它 连接过去、现在、未来,是可能和现实、理想和现状、偶然和必然、必然和自 由等各个方面的统一。当然,这只是在实践基础上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这里,它首先强调的是对某一门技艺的长久地极其熟练 地掌握运用(“熟能生巧”),目的在于“格物穷理”,即现代人所谓“通过 实践去获得对客观规律性的深刻把握”。这里所谓熟练的掌握运用,并不仅仅 是指认识、知道某一门技艺的操作规则,还指“因于天性”、“顺其自然”的人 类主体生命活动,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合审美性三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在 这里,没有工具性的规则和规程当然不行,但若只认识和运用规则,又会受制 于那个死的规则,不能“游“匠气”,缺乏生命力。我 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论稍

牛”那样,“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从而“游刃有余”; 又如孟子所云“不失其赤子之心”的“率性而为”、“尽性立命”,由尽心、知 性而知天,达到孔子所云:“从心所欲而不逾距”境界。

其中最重要的东西,在于用“以物观物”的“忘我”态度,超越“自我中 心”去对这技艺内在理则进行长期不断地潜心体会和体味,“参悟天地之造化” 并旦“由技达道”、“指与物化”、“得心应手”,不但“以人合天”而旦还“以 天合天”地“巧夺天工”,由此循理进达“形上之境”和循理而行“无为之为” 。所 以这是一种“不思而知”、“不虑而能”的自组织和自动化状态。有人把这称 之为“回复本能”,其实它并不是原先的动物本能,而是通过后天训练挖掘潜 能而形成的新动力定型。就文化上说,它一方面“把道贯于术中”,另一方面“术 极又可以道化”,并由此形成“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人为”与“自然” 的统一、“形下”与“形上”的统一、“特殊”与“普遍”的统一之所谓“化境”,体 现出主体在扬弃个体人为局限性后那独特个性的自然“真情趣”和“逍遥游” 。在 这里,“尽心知性可知天,炼神还虚以合道”;由此天、人全部统一起来,在 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的形式下求得自身发展那“得心应手”的高度自觉状态。

跟书生们完全无视客观对象、消解主客对立那想象性的“精神手淫”不 同,作为一种技击技术的中国武术必须要处理实实在在的敌我关系,通过一定 的“客观力量对比”及其相互作用的变换,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它是一 种高度自由的产物,当然不可能是所谓“绝对”的;但事实上却为人们组织经 验和指导操作提供了 一个切实可行的模型和框架,就像电子计算机的运算程序 对于运算过程和结果一样,在人的发展上具有真正普遍的意义。其心理发展阶 段则近似于皮亚杰所说的那个借助于符号系统处理可能假设的形式运算阶段(青 年期),它的主要心理学形式是人格、智慧、情趣,主要心理学内容是自我意 识,认识过程进入真正自由、自主而又自动化的状态。就方法论的角度来说,它 要依赖人们基于不同历史经验而形成的不同价值提醒,依赖于个体经验积淀而 形成的体知和体悟。

神明”突出一个“明”字,它表现为洞见一切、阴阳不测、神妙高明的 大智大慧。“神明”是由“懂劲” 一 阶及而来,初步懂劲以后有一系列技术和精神境界,人们在锻炼过程中必须通过这一系列技术和精神境界阶梯的循 序逐次升华,执着于“学无止境”、“精益求精”的永恒追求和逐级超越,然而又不拘泥于某些固定的框 框条条(“脱规矩而又合规矩”),潇洒超脱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真正体现“天 人合一”。这样才有可能真正逐步登堂入室一直到登峰造极。这里所说的“阶 及”,则是强调其渐变的积累状态。

浏览5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