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静型技法的要求:长拳运动中的静止性动作,包含立、站两种形式。“立”是指单 腿支撑的独立状态,“站”是指双腿站于地面的状态。当单腿独立之时,其动作应当如同鸡在 运动中突然停止,一只鸡爪蜷曲收起,另一只鸡爪紧紧抓地,身体稳固、安定而不晃动。当双脚 站立于地面时,其动作应当如同苍松一样,刚健、挺拔,富有一种巍然气势。由此可以看出,长 拳运动中的静止动作应当体现“静中有动”的辩证关系,使静止动作内含有动的意蕴而不显 僵硬。在长拳运动中,无论是立或是站的静止性动作,在功架上要表现出势正招圆的动作规范; 在气势上要表现出雄壮豪放的精神和气魄,即眼睛要专注于一定的方向,有“伺机待动”之势, 而且两眼还应如同闪电般锐利,投射出一种强大的威慑力。2)人体动态技法的要求:长拳动态动作,从速度来看,呈现为缓动与迅疾交错行进。当动 作缓慢运行时,要像雄鹰在空中盘旋那样,外似安逸,内含机警;当快速运动时,动作要似疾风、 海潮,快不可测。同时,还强调将缓动和迅疾交错衔接,相互映衬,表现出动迅静定的特点。从 形态来看,长拳运动要求旋转、弯曲和扭拧的动作,应当像车轮一般,紧密围绕一个轴心圆滑而 又快速地转动;而且当身体扭拧、弯曲时,身体如同弯弓一般,内蓄强大的韧性与回弹力,不能 呈现出松懈之态。长拳套路的运动路线以直线进退为主,竞技长拳套路会穿插弧线和斜线,并 多有起伏转折、蹿蹦跳跃、闪展腾挪、旋转翻滚等动作。整体运动技法的要求:长拳运动是强调人体内外合一的整体运动,要求内部的精神、气 息、劲力与表现于外的静型和动态协调一致。练习长拳要求全神贯注,将攻防意识贯注于动 作,再通过眼神的配合表现出来。练习长拳要求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运用“提气”、“托气”、“聚气”、“沉气”4种呼吸方法 配合动作。一般来说,在完成跳跃动作时,先吸气,然后屏气,就是以“提气”配合。在完成各 种定势亮相动作时,以气息配合动作保持姿势不出现变动,就是“托气”。在以爆发力完成“寸 劲”动作时,辅以短促的呼气催发劲力,就是“聚气”。“沉气”就是气往下沉,有助加大呼吸量, 在完成平衡稳定和发劲动作时,用沉气进行配合尤其重要。长拳运动要求“劲力顺达”。“顺”,就是要符合人体运动的规律,而且意识、气息要配合一 致。“达”,就是要让力量达到攻击的目标。为此,在劲力运用技法方面,要刚柔相兼,不能一 味地刚而形成僵劲,也不能一味地柔而失去长拳的特点。同时,要注重通过瞬间爆发的“寸 劲”,表现出准确的力点,展示出“力达”的演练效果。4)对攻防技法的要求:长拳运动在攻防技击方面,强调长击速打,主动出击,以快制慢,以 刚为主。同时,长拳运动多以腿法来彰显其动作的攻击威力,并通过腾空跳跃中的各类腿法展 现长拳运动的威武雄风,体现长拳特有的“遐举遥击”的攻防效能。长拳运动在强调“长”的同 时,也采用动作幅度小的动作来映衬“长”,乃至在演练时大开大合;在长击时,以肘打、膝撞、 肩靠等“短打”相辅,显现出“短以卫长”的技法,体现人体技击的功能以及对人体在格斗过程 中的技法要求。杨式太极拳概述1.杨式太极拳的历史沿革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创自杨露禅 杨露禅(1799〜1872),名福魁,露禅是其字,河北永年人。 少年时代的杨露禅练习过少林拳,后到河南温县陈家沟,拜投 在陈式太极拳的一代宗师陈长兴的门下,刻苦学习。清同治初年(1862年),杨露禅来到京城,在端王府教拳。 在不断的交流和教学实践中,杨露禅对太极拳的技术进行了革 新,形成了以抽丝劲、掷放术为代表的技术特点,以及简单易 学、实用面广的新拳架。后经其孙杨澄甫(1883〜1936)进一步 完善,并于1930年由其传人执笔出版了《太极拳体用全书》,规 范成杨式太极拳教学的范本。杨澄甫早期在北京教拳,后在南 京、上海、广州等地教拳,对杨式太极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 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受到了党和国 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国家体委以杨式太极拳为蓝本,先后创 编了 24式简化太极拳、48式太极拳,修订了 88式太极拳。20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组织创编了“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有力地推动了杨式太极拳的进一步发展。对人体静型技法的要求:杨式太极拳对人体 静型技法,除了头部中正、下颌内收,松肩、垂肘、塌 腕、松腰、敛臀、松胯等习练太极拳的一般要求外,还 可以归纳出杨式太极拳特有的立身平正、架势工整、 腿蹬脚碾、臂如刀锯等要求。(1)立身平正:平,水平;正,正对前方。从外观 上看,顶平、肩平、胯平、脚平,面向正前方。(2)架势工整:周身都用平正之劲,形成四肢平 正,显得架势非常工整,如同中国书法中的楷书字体。(3)腿蹬脚碾:习练杨式太极拳非常讲求腰腿部 的虚实转换,脚步的进退自如,为此必须处理好胯部 (裆口)的运动。胯部运动最明显的特征是两胯撑开, 胯部圆活。杨式太极拳的下肢经常出现后坐步、后坐 转脚,而不是虚步;后腿蹬地成弓步时,腿部保持一定 的屈度。(4)臂如刀锯:手臂在回弓I时,状如挂钩(回手如钩),要求手臂放松、悬挂,呈现出钓竿状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杨氏太极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的弧形。前推时,状如锤刀(出手如铿),要求手臂基本伸直,坐腕、竖指,使手臂保持一定弧 度,似直而非直。运化的手臂(如搂手)在运至终点时,也要掌根下按,手臂在弯曲中有挺拔之 势,似屈非屈。此型静中寓动,随着动作的开合,躯干有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实腹、沉肩落胯等身体 各部形态的变化,使躯干中轴稳定而又灵活,尤其是在呼吸配合的作用下,具有吞吐开合的自 然动力。对人体动态技法的要求1)绵软以至于流畅:绵软不是无原则的,它以流畅为目标。只有绵软了,才有可能流畅; 而流畅了,才能显示绵软的价值。(2)松静以至于沉实:伴随着放松训练,不仅训练出肌肉、关节的绵软,而且训练出身体的 沉实(如棉裹铁);同时,脚下稳健,力量下移,建立起由脚下运劲的运动习惯(劲起于脚,问地 耍力)。(3)轻灵以至于圆活:松沉后,手臂柔软而又轻灵。这时,轻灵必须向圆活方向发展,否 则,轻灵会走向盲动,实战中消极、疲软,陷入被动。圆活,要求学会转动身体,转移力量,以形 成稳定的运动节奏,掌握身体运动的规律性(气遍身躯不稍滞)。4)贯串以至于相连:不仅要求各个环节要串连起来(节节贯串),以达到绵软流畅、轻灵 圆活的状态,还要把各个独立的招式串连起来(势势相连)。要求一个动作发生在另一个动作 的过程之中,使整个身体的运动犹如海浪运动一样,滔滔不绝(太极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 也)。3)对整体运动技法的要求平稳宁静,缓慢均匀:放松、缓慢是训练内劲的基本条件,有了这样的环境,才有可能 探索与发现身体内部的运动节奏与潜藏的动力。杨式太极拳的内劲仍然具有平正的特点,它 要求在松静、平稳、匀缓之中,表现出沉重、空灵、完整的力量。从外形上看,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高度基本一致,没有上下起伏,节奏稳定,移动幅度不大;但它讲求细节,追求内劲的转换,其 内在的节奏变化强烈,转换快速。(2)劲如抽丝,柔中求刚:抽丝劲与松沉劲是习练杨式太极拳追求的劲力,这并不是说杨 式太极拳不讲求身体的转动。事实上,转动是时时存在的,只是杨式太极拳中的转动主要用于 运化,平行得如抽丝般的吸引力才能更好地引带与固定对方的身形,达到如弹丸飞出般的发放 效果。抽丝劲的形成是意识与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练习时,要求身体沉稳、肢体柔软、意念 深长、动作连贯,使力量绵绵不绝。(3)呼吸自然,“哼、哈”为用:习练杨式太极拳时要求呼吸在自然和顺的基础上,与蓄势、 发力的动作相配合,做到蓄势时吸气,发力时呼气。运用这种呼吸方法,练习者一般不会气喘 胸闷,还能很快地学会呼吸与动作、力量的配合。对抗发劲时,常配合以“哼、哈”两种发声,以 增加发劲的威力。“哼、哈”是气体急速入出口鼻时,发出的两种共鸣声。“哼”是吸气声,用于 引诱对方落空,使其拔跟;当气吸足后,发出“哈”声,快速呼气,沉入小腹(丹田)。这样做,既 增加了身体的稳定性,又能够增加肌肉爆发的力量和速度,获得较大的攻击效果。(4)以心行气,内外相合:这里的气,首先包含了呼吸之气;其次,就是人体内部的生理、生 化的反应与变化。习练杨式太极拳要求以外在引导内在,以内在促进外在,获得内外的一致 性。用意识来控制身体、指导动作,让意识、呼吸、动作、力量、生理与生化反应等高度统一,才 有可能较快地进入太极拳的习练状态,学到真正的太极功夫。(5)上下相随,方圆相生:在追求身心融合的同时,还要追求整劲。习练杨式太极拳 要求手足之间互相引导,如一线贯串,连接成一个整体。在力量上,完成方劲与圆劲的统 一。方劲是指进攻发劲的力量,圆劲是指防守运化的力量。方劲走到尽头时,要逐步转 向圆劲。圆劲化到尽头时,要逐步转向方劲。方圆之劲相互为用,形成杨式太极拳刚柔 相济的发劲特点。
浏览1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