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道教在武术的传承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各朝代 统治阶级,特别是政治动乱和朝代更换的战乱阶段,为防止以练 拳为名,搞群团结社非法活动,大都严禁民间习武打拳,武术借助于宗教的合法外衣得以延续和发展成为必然,而宗教也借助武 术的技艺达到了保教防院、扩展影响、聚集信徒的目的,相得益 彰,这在武术传承历史上是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如名誉中外的 登封嵩山少林寺的少林派武术,屹立于中原湖北武当山的武当武 功,位于大西北峨眉山的峨眉派拳法,其发展与佛、道教有着密 切的关系。


  • 社团教育形式


我国民间自愿结合练武的组织叫做“社”,近代称拳社(会、 所)。自唐以后,称做社(会、所)的武术组织发展较快,到宋 代见于记载的有:锦标社、角抵社、英略社等。自民间出现 “社”以后,武术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有了大的改进,促进了武术 教育传承方式的变革。同样,也涌现了众多的武术家、教育家。 到近代,我国拳社已也非常普遍。1912—1927年间,一大批武术社团先后创立,这些武术社团 大多得到地方军政当局或乡绅、校董的资助和扶持,有的出任名 誉会长,有的亲自担任教官,推动武术社会教育迈开了改革的 步伐。与武术社团的发展交相辉映的是社会对武术重视与武术价值 取向的更新。1916年,向达将拳术作用身体的效益分为7种,全 面地揭示了武术的健身价值。1918年沈书廷发表《提倡国技雏 言》,1919年孙中山发表《精武本纪序》,大力提倡民众习武,重 新肯定武术的军事价值。1923年出版的《精武内传》一书,充分 肯定了武术的娱乐价值。1924年,许禹生认为:“习拳术者,一 为诱导智识之官能,一为修养道德之忍性」全面地阐述了武术 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机理。从许多武术社团组织的活动内容还可 以看出,当时的武术价值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向,有增进健康的, 有振奋精神的,有研究技术的等等。这种多方位的价值取向促进 了武术社会地位的提高。民国初年(1922年)颁布了 “壬戌学制”,对当时的学校武术教育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1919、1920年的“兵操废存”的 争论中,学校体育也进行了改革,武术在这一过程中成为学校体 育课程。据北京体育研究社1924年6月对全国16个省的40所中 等以上学校的调查,将武术列为正课的占52.5%,只在课外开展 的占22. 5%。武术纳入政府的管理范围后,促进了武术社团教育的规范 化。1927年,中央国术馆成立,教育部给予了资助,此后全国各 地成立了众多的省、市、县国术会馆。截至1933年底,全国各 省、县国术馆共计不下300余所,其中青岛市就有国术馆训练所 83处之多。大量武术教育社、团组织的出现,极大地活跃了武术的传播 气氛,拓展了武术的教育功能和传播渠道,为解放后武术教育体 制的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 学校教育形式


武术运动早期传承的多种形式,促进了武术教育社团的兴 起。武术教育社团的活动成效又为民办武术学校的产生发展奠定 了社会基础,也就是说,民办武术学校是在传统的、古老的单传 承袭和社会教育体制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较正规的文武兼修的 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武术, 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从1952年国家体委正式把武 术列为推广项目、设置专门机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委员会以 来,到2002年武术作为首选项目推荐奥委会审批,武术运动得 到了蓬勃发展,成为国内外众多爱好者强身健体、修身养性、防 身自卫的重要手段。武术民办学校也因普及和提高人才的需求, 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再度兴起。第一所民办武术学校起始于河 南嵩山少林寺,其后凡与武术有关的名山、名寺、名师、武林豪 杰聚散地、“社团”卓有成效地也相继以种种与武术历史有关的 名目成立了武术学校。到90年代末期,这类民办武术学校已普 及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形成了与公立业余武术学校并存的不 可忽视的教育实体。据有关资料介绍,在短短十几年内,全国除 西藏自治区外,几乎所有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县都有这类 民办武术学校,人数最多的上万,最少也有数百。仅山东省500 多人以上的就有72所,1000人以上的有n所,玉麒麟卢俊义的 故乡河北省大名县全县总人口不到30万,就有规模空前的19所 武术学校。武术学校的兴起给武术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传统 的武术教育形式开始走向学历教育的轨道。

(1)社会政治、经济原因一定的办学形式取决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结构。 民办武术学校的产生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我国当前特定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背景。为改革旧有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中央和地 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文件,朱镭基总理明 确提出“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要迈出更大的步伐”,“要积极鼓励 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 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民办教育发展的社会政治环 境已经形成。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保证了教育投资需求 的实施。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多种形式、独具特色、学有专长的 民办教育,理所当然地迎合和满足了广大群众对教育多样化选择 的需要,包括民办武术学校在内的民办教育在短短的十余年发展 如此迅猛,其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对人才 需求的效应。许多家长和学生已不满足现有公立学校的教育模式 和方法,他们希望通过文武双修的训练管理和教育,继承传统美 德和学风,使子女得到全面发展。正是基于这种客观现实的需 求,民办武术学校一诞生,就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和欢迎,一时 间人们不远千里将子女亲自送到名山、名寺、名师所创办的民办 武术学校就读,这不仅解决了社会各阶层特殊子女教育的困难,同时也为社会安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电影《少林寺》的拍摄和上映,李小龙电影的上演和播放, 又推波助澜地激发了部分家长和子女急切想了解传统武术之奥妙 的探索心理。一种理想中的“文武双修”人才模式的诱惑力,一 时间成为一种时髦的理念,这种思潮客观上为民办武术学校的发 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在众多体育项目中,武术与其他“舶来品”不同,是我国所 固有的传统运动项目,它深深地扎根于民众之中,有极其广泛的 群众基础,特别是广大农村。据统计,我国有6000万习武人口, 这一数字是常年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一半。很多地区长久以来就 有开展武术活动的传统,全国62个武术之乡,遍及23个省、市、 自治区、直辖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逐渐摆脱贫困,走上富 裕道路,许多人已具备送子女到民办武术学校就学的经济条件。 武术运动的普及基础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是民办武术学校形成发 展的社会根源所在。社会体制的转轨,出现了人才需求格局的变化,不少适应市 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行业得到了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数量越来越 多。民办武术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成绩优秀者有可能入选省、市 专业运动队、大专院校或进入到武警公安部门,有的可到企业、 公司、厂矿担任保安工作,或参军或到中、小学任教。总之,民 办武术学校适应市场经济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为全方位的就业 机会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也是民办武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 因之一。总之,民办武术学校和诸多民办学校一样,其产生和发展与 其当前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有着直接关系,是教育体制适应市 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文化教育原因人们对教育的不同需要,以不同的民族历史、语言、文化等为背景,当一个国家的文化类型越是悠久和丰富多彩时,人们对 教育多样化的追求也就越强烈。中国古代私学的业绩和中华武术 文化的魅力对人们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可说是根深蒂固。

  • 古代私学的影响


私学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与官学有着不同的办学理念和 办学风格,从诸子百家争鸣到秦灭私学,从汉代私学的复兴到西 晋、北魏的再度禁毁,从魏晋南北朝的相对兴盛到唐宋书院的鼎 盛时期,从明清家庭式的私学及至解放前后的私立学校,在补充 历代官方培养人才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优于官学诸 方面的突出业绩,其独特的办学形式,富有实用性的教学内容, 名师硕儒主教,高业弟子次相传授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的教学管 理经验所带来的高质量的培养效果,不断引发着人们对当今民办 教育的渴求。特别是古代私学所推崇的人文精神,如实事求是追 求学术真理的科学精神,倡导公正平等、尊师重道的理性精神, 注重自由、尊严、道义良知的人道精神,肯定自我创造、自我完 善的主体精神和展现生存意义与崇高价值的理想精神等,还深深 扎根于民众的信任理念中。

浏览1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