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对散手运动重新进行研究和开展的观点,肯定不会被散手 界所接受,相反会带来各种非议,但我们认为,持此观点并不否 认散手界所取得的成绩和广大教练员、运动员所付出的劳动代 价,也正是因为有散手界既得的成果,才会有反思的素材和可供 借鉴的教训,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并不意味着徒劳,尚从正面 理解,只能是增长见识、明白自我,以利再干,为下一步深层次 的发展做好思想和精神准备,这对整个事业是有好处的,正是基 于这种观点,我们想谈谈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这就是我们 要阐述的第二点。
(2)散手运动的开发缺乏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成果,正是这种 盲目性,严重影响了散手运动的发展方向。回顾散手运动开展的 全过程,我们可以勾绘出如下的程序:散手技术研究、试验开发f修订规则、表演竞技-*完善规 则、正式比赛。完全是一种纯技术、服务于竞赛的实用性运作程序,缺乏科 学研究、理论论证、比较实验这一首要的基本过程,造成了运作 实施中的各种盲目性。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新产品的开发,都要 经过科学研究这一完整的探索过程,即如下程序:科学研究出成 果一试验改进出产品一推广运用出效益。散手项目的开发虽然不 完全同于新产品的研制过程,然而新产品的诞生所遵循的共同科 学研究规律应该是一致的,散手运动的开发过程违反了客观事物 科学运作的基本规律,必然会走进死胡同,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这也就是上述现象一一暴露的根本原因。十多年来,不少 有志之士和科技工作者,已多次向有关部门呼吁过,要把散手项 目作为一个重要的武术科研课题来抓,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科 学技术部挂号,组织各学科相关专家、学者共同攻关,基于管理 体制及武术界故步自封等种种原因,这一有益的建议,未能引起 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造成当前的被动局面,教训是深刻的。
(三)构想与对策
其一,把武术、散手竞赛归为一体,武术运动员(含套路与 散手)既要参加套路竞赛,也应参加散手角逐,这样能从根本上 改变人才素质,完成打练结合深层次的研究和继承工作。
其二,分道扬镰:即既举办以下展示各门派技击精华、点到 为止的对抗竞赛,也举办打倒为止的实力争霸赛、挑战赛。简言 之,前者名为“武术散手业余赛”,后者名为“武术散手职业 赛”。
其三,散手运动从武术中分离出去,向搏击赛靠拢,发展成 为纯商业化的自由搏击式的新项目。
第一,维持现状,稳定阵脚。散手运动国内已渐普及,正在 向国际推广,联系到进亚运会、奥运会等问题,建议从大局上, 不能轻举妄动,以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从局部上针对规则问题进 行有效的修改。诸如力图改变抱缠、推下擂台等弊病,去掉某些 可以去掉的护具(护身、护腿)、改革拳套、简便规则条款等; 改造裁判仪器,增加透明度,对每次赛事认真准备,尽可能的进 行艺术包装,吸引观众,改变被动局面,扩展深层次的影响。
第二,试点业余赛和职业赛事,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 和提高。
第三,迅速组织有能力、有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的科技队伍对散手运动进行完整的研究,争取立题、立项,各项保证到位,以 最快的速度拿出系统的研究成果,从根本上改变散手运动的现 状,为武术运动向高层次发展树立起千秋功业的里程碑。
四、我国民办武术学校兴起的社会学原因探微
民办武术学校是民办教育中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学校,是由 我国传统的武术馆、社、会、站、中心之类的社会体育群团组织 发展而来的。它是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期延续发展的产物,在民 办教育事业发展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民办武术学校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社会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 在近io年里发展异常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分散在全国各省、 市、自治区、直辖市的该类学校有近12000多所(见国家体育总 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武术通讯》),学生人数逾数百万。民办武 术学校的兴起不仅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也壮大 了我国竞技武术力量,成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行素质教育的 重要途径。研究民办武术学校产生发展的社会学原因,对民办武 术学校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对解决民办武术学校在教育 改革形势下面临的生存发展的对策选择,均具有重要的参考 价值。
(―)历史原因
研究这一文化遗产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传承教育脉络,有 助于更深刻地了解民办武术学校兴起的原因,对剖析民办武术学 校的产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根源价值。从历史学角度分析, 我国传统武术的教育传承形式按照历史的演进大致分为:单系传 承教育形式、军旅教育形式、宗教教育形式、社团教育形式和学校教育形式5种。
武术早期的传承是世袭的、古老的、传统的,其历史悠久、 内涵丰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武术技艺的继承和发展起到过重 要作用。其传承形式可分为家庭式和择徒式两种。其一、家庭式传袭形式。以个体农业经济为核心的生产方式 决定了武术家庭式的传承格局,分家庭直系亲戚传承和家庭旁系 亲戚传承两种。如太极拳中的陈氏太极拳,康戈武先生在《中国 武术实用大全》专著中阐明:自戚继光吸取十六家拳法之精华编 成三十二势拳套后100年左右,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庭在三十二 势基础上创编了陈氏太极这一新的学派,之后数百年间仅在陈家 沟代代相传,传至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年)时,才开 始传外姓杨露禅。此后,陈氏太极拳才从陈家沟陈氏一地一族的 小范围传向全国,并逐步衍生出与陈氏太极拳特点有异的杨式、 武式、孙式、吴式等多种太极拳流派。其二、择德授艺的传承形式。择德授艺的习练过程的参与者 主要是师傅与徒弟,由他们构成了练习的双方,成为传统武术赖 以延续的教育形式之一。不少拳种的掌门人对择徒要甚严,并 订有相当苛刻的选择标准,如记载史册的“少林拳十三戒”、“武 当武艺行规”等都有较明确的论述和记载。这种陈规陋习,虽有 其历史的局限性,然这种对徒弟操行、人品、体魄、悟性进行全 面筛选的方法,也为这种拳派的继承、发展带来了新生后备力 ,量,注入了新的有生气的活力。如形意拳的传承就是典型一例, 姬际可在数名弟子中仅选中曹继武进行传授,因为曹继武智慧过 人、聪明好学,且能吃苦耐劳、品行端正。曹继武后传马学礼、 姬寿,此后才分成两大派系在西北和中原地区分流而授。
据《中国武术史略》记载,拳术与角力在西周时期早已产 生,春秋战国时代,因战争的需要,武术作为一种寓兵的手段已在各国广泛运用。齐国的管仲为相时,提出了 “寓兵于农,兵农 合一”的政策,把军事组织与行政组织统一起来,加强了军事训 练,鼓励百姓习练拳术,以备大战。秦汉年间,由于战争方式的 演变,骑兵的地位日益重要,环柄长刀逐渐取代了长剑在战争中 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时代,颁布了奖励优胜条例,不少武坛名流 披挂上阵成为风云沙场的将帅,其士卒重武之风盛行,军中舞刀 耍枪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隋唐五代,武术进入繁荣阶段, “武举制”开始把将校的选练纳入教育的轨道,文有文举,武有 武举。据《唐六典•选举》载,“武举以七等阅其人”,其中的5 项与武术有关,扩展了武术发展的途径。宋代颁布了军队“教法 格”,客观上对武术技艺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元代的军旅武 术是历代发展之最,元代军旅的训练除安排了蒙古族擅长的骑 马、射箭、摔跤项目外,传统武术中的诸多项目:如剑、刀、 棍、枪、槌、斧是必练之主科,元代军旅武术的开展对全面继承 传统武术套路的技击精华起到重要作用。明朝统治者一方面严禁 民间习武打拳,另一方面沿袭“武举制”,设“善搏”以招募技 勇充当军中教头,教练军队,这在明朝正史和野史均有记载。在 这里应该提及的是明代的抗倭大将戚继光,长期的戎马生活使他 对包括武术训练在内的军事学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较系统地 整理了日本的双手剑法、俞大猷的棍法、唐顺之的枪法及其他乡 民的拳术套路,创编了戚家三十二长拳,并绘以图形、步法、口 诀,亲自教授戚家军将士,制定了 “操不操之操”的心理训练原 则,使武术的技术训练、身体训练和心理训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 体系。可以这样讲,军旅武术是政治斗争的产物,是武术传承的 重要途径之一。                         
				 
浏览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