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对散手运动重新进行研究和开展的观点,肯定不会被散手 界所接受,相反会带来各种非议,但我们认为,持此观点并不否 认散手界所取得的成绩和广大教练员、运动员所付出的劳动代 价,也正是因为有散手界既得的成果,才会有反思的素材和可供 借鉴的教训,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并不意味着徒劳,尚从正面 理解,只能是增长见识、明白自我,以利再干,为下一步深层次 的发展做好思想和精神准备,这对整个事业是有好处的,正是基 于这种观点,我们想谈谈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这就是我们 要阐述的第二点。

(2)散手运动的开发缺乏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成果,正是这种 盲目性,严重影响了散手运动的发展方向。回顾散手运动开展的 全过程,我们可以勾绘出如下的程序:散手技术研究、试验开发f修订规则、表演竞技-*完善规 则、正式比赛。完全是一种纯技术、服务于竞赛的实用性运作程序,缺乏科 学研究、理论论证、比较实验这一首要的基本过程,造成了运作 实施中的各种盲目性。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新产品的开发,都要 经过科学研究这一完整的探索过程,即如下程序:科学研究出成 果一试验改进出产品一推广运用出效益。散手项目的开发虽然不 完全同于新产品的研制过程,然而新产品的诞生所遵循的共同科 学研究规律应该是一致的,散手运动的开发过程违反了客观事物 科学运作的基本规律,必然会走进死胡同,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这也就是上述现象一一暴露的根本原因。十多年来,不少 有志之士和科技工作者,已多次向有关部门呼吁过,要把散手项 目作为一个重要的武术科研课题来抓,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科 学技术部挂号,组织各学科相关专家、学者共同攻关,基于管理 体制及武术界故步自封等种种原因,这一有益的建议,未能引起 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造成当前的被动局面,教训是深刻的。

(三)构想与对策


  • 三种构想


其一,把武术、散手竞赛归为一体,武术运动员(含套路与 散手)既要参加套路竞赛,也应参加散手角逐,这样能从根本上 改变人才素质,完成打练结合深层次的研究和继承工作。

其二,分道扬镰:即既举办以下展示各门派技击精华、点到 为止的对抗竞赛,也举办打倒为止的实力争霸赛、挑战赛。简言 之,前者名为“武术散手业余赛”,后者名为“武术散手职业 赛”。

其三,散手运动从武术中分离出去,向搏击赛靠拢,发展成 为纯商业化的自由搏击式的新项目。

  • 三种对策


第一,维持现状,稳定阵脚。散手运动国内已渐普及,正在 向国际推广,联系到进亚运会、奥运会等问题,建议从大局上, 不能轻举妄动,以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从局部上针对规则问题进 行有效的修改。诸如力图改变抱缠、推下擂台等弊病,去掉某些 可以去掉的护具(护身、护腿)、改革拳套、简便规则条款等; 改造裁判仪器,增加透明度,对每次赛事认真准备,尽可能的进 行艺术包装,吸引观众,改变被动局面,扩展深层次的影响。

第二,试点业余赛和职业赛事,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 和提高。

第三,迅速组织有能力、有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的科技队伍对散手运动进行完整的研究,争取立题、立项,各项保证到位,以 最快的速度拿出系统的研究成果,从根本上改变散手运动的现 状,为武术运动向高层次发展树立起千秋功业的里程碑。

四、我国民办武术学校兴起的社会学原因探微

民办武术学校是民办教育中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学校,是由 我国传统的武术馆、社、会、站、中心之类的社会体育群团组织 发展而来的。它是民族传统体育在新时期延续发展的产物,在民 办教育事业发展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民办武术学校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社会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 在近io年里发展异常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分散在全国各省、 市、自治区、直辖市的该类学校有近12000多所(见国家体育总 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武术通讯》),学生人数逾数百万。民办武 术学校的兴起不仅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也壮大 了我国竞技武术力量,成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行素质教育的 重要途径。研究民办武术学校产生发展的社会学原因,对民办武 术学校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对解决民办武术学校在教育 改革形势下面临的生存发展的对策选择,均具有重要的参考 价值。

(―)历史原因

研究这一文化遗产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传承教育脉络,有 助于更深刻地了解民办武术学校兴起的原因,对剖析民办武术学 校的产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根源价值。从历史学角度分析, 我国传统武术的教育传承形式按照历史的演进大致分为:单系传 承教育形式、军旅教育形式、宗教教育形式、社团教育形式和学校教育形式5种。

  • 单系传承教育形式


武术早期的传承是世袭的、古老的、传统的,其历史悠久、 内涵丰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武术技艺的继承和发展起到过重 要作用。其传承形式可分为家庭式和择徒式两种。其一、家庭式传袭形式。以个体农业经济为核心的生产方式 决定了武术家庭式的传承格局,分家庭直系亲戚传承和家庭旁系 亲戚传承两种。如太极拳中的陈氏太极拳,康戈武先生在《中国 武术实用大全》专著中阐明:自戚继光吸取十六家拳法之精华编 成三十二势拳套后100年左右,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庭在三十二 势基础上创编了陈氏太极这一新的学派,之后数百年间仅在陈家 沟代代相传,传至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年)时,才开 始传外姓杨露禅。此后,陈氏太极拳才从陈家沟陈氏一地一族的 小范围传向全国,并逐步衍生出与陈氏太极拳特点有异的杨式、 武式、孙式、吴式等多种太极拳流派。其二、择德授艺的传承形式。择德授艺的习练过程的参与者 主要是师傅与徒弟,由他们构成了练习的双方,成为传统武术赖 以延续的教育形式之一。不少拳种的掌门人对择徒要甚严,并 订有相当苛刻的选择标准,如记载史册的“少林拳十三戒”、“武 当武艺行规”等都有较明确的论述和记载。这种陈规陋习,虽有 其历史的局限性,然这种对徒弟操行、人品、体魄、悟性进行全 面筛选的方法,也为这种拳派的继承、发展带来了新生后备力 ,量,注入了新的有生气的活力。如形意拳的传承就是典型一例, 姬际可在数名弟子中仅选中曹继武进行传授,因为曹继武智慧过 人、聪明好学,且能吃苦耐劳、品行端正。曹继武后传马学礼、 姬寿,此后才分成两大派系在西北和中原地区分流而授。

  • 军旅教育形式


据《中国武术史略》记载,拳术与角力在西周时期早已产 生,春秋战国时代,因战争的需要,武术作为一种寓兵的手段已在各国广泛运用。齐国的管仲为相时,提出了 “寓兵于农,兵农 合一”的政策,把军事组织与行政组织统一起来,加强了军事训 练,鼓励百姓习练拳术,以备大战。秦汉年间,由于战争方式的 演变,骑兵的地位日益重要,环柄长刀逐渐取代了长剑在战争中 的地位。魏晋南北朝时代,颁布了奖励优胜条例,不少武坛名流 披挂上阵成为风云沙场的将帅,其士卒重武之风盛行,军中舞刀 耍枪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隋唐五代,武术进入繁荣阶段, “武举制”开始把将校的选练纳入教育的轨道,文有文举,武有 武举。据《唐六典•选举》载,“武举以七等阅其人”,其中的5 项与武术有关,扩展了武术发展的途径。宋代颁布了军队“教法 格”,客观上对武术技艺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元代的军旅武 术是历代发展之最,元代军旅的训练除安排了蒙古族擅长的骑 马、射箭、摔跤项目外,传统武术中的诸多项目:如剑、刀、 棍、枪、槌、斧是必练之主科,元代军旅武术的开展对全面继承 传统武术套路的技击精华起到重要作用。明朝统治者一方面严禁 民间习武打拳,另一方面沿袭“武举制”,设“善搏”以招募技 勇充当军中教头,教练军队,这在明朝正史和野史均有记载。在 这里应该提及的是明代的抗倭大将戚继光,长期的戎马生活使他 对包括武术训练在内的军事学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较系统地 整理了日本的双手剑法、俞大猷的棍法、唐顺之的枪法及其他乡 民的拳术套路,创编了戚家三十二长拳,并绘以图形、步法、口 诀,亲自教授戚家军将士,制定了 “操不操之操”的心理训练原 则,使武术的技术训练、身体训练和心理训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 体系。可以这样讲,军旅武术是政治斗争的产物,是武术传承的 重要途径之一。

浏览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